2025年,当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号角在神州大地激荡回响,那些在烽火中浴血冲锋的身影,便如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丰碑,愈发清晰。我们总会想起1912年盛夏出生的徐能兴——这位从江西高安红土地上走出的抗战老兵,他的生命年轮里,既有岳麓山硝烟中重机枪的怒吼,也有兴国县泥泞里步枪的寒光,更藏着一段中医与生命在绝境中温柔相拥的传奇。
1942年的春天,30岁的徐能兴在江西上高被卷入抗日的洪流。他先是在湖南郴州的军营里扛起重机枪,岳麓山的密林深处,潮湿的空气里混着硝烟味,他紧攥冰冷的枪身,看着日军的钢盔在树丛间晃动,扣动扳机时,震得肩膀发麻,子弹呼啸着撕裂寂静;后来在赣州再次穿上军装,成为25军40师118团的步兵,黄百韬的部队里,他踩着前尖后圆的"历史鞋",在兴国县的田野上追击逃窜的日军。泥水里,草鞋磨破了脚,鲜血混着泥浆浸透裤脚,他却只顾着端着步枪往前冲,直到看见日军仓皇逃窜的背影。那些年,左臂被子弹穿透的伤痕结了又破、破了又结,最终成了一枚暗褐色的勋章,也刻下了战争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展开剩余89%时光的河流淌过三十五个春秋,1977年的清明,连绵的阴雨裹着寒意,却差点浇熄这位老兵的生命之火。66岁的徐能兴早已不是当年健步如飞的战士,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磨不灭骨子里的倔强——清明前后抢种,他在田里淋了整整一天雨,当晚便发起高烧,被送进当地三甲医院时,已陷入深度昏迷。十八个日夜,他像一株枯萎的老树,不吃不喝,全靠输液维系着微弱的生命体征。省里来的专家们围着病床会诊,最终放下听诊器,面色凝重地写下"植物人"的诊断,那句"全世界都没药能治",像一把重锤砸在家人心上。医院无奈之下催着出院,家人用担架抬着他,手里攥着最后几瓶输液,医生的嘱咐带着令人窒息的沉重:"路上走快点,不然恐怕就走不到家了。"
就在这绝望如潮水般将徐能兴老人淹灭之际,家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一丝希望,跌跌撞撞地找到了当地有名的中医罗建国。罗医生赶到时,徐能兴已被抬回莲花村的老屋,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牙关紧闭,双目紧闭,鼻翼间几乎感受不到呼吸,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所有生气。罗医生俯下身,指尖搭在他冰冷的手腕上,凝神诊脉,片刻后,他猛地起身:"有救!快备药!"话音未落,他已骑着自行车冲出院子,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飞驰,将抓来的药材倒进陶罐,在徐家的土灶上咕嘟咕嘟地熬着。可难题来了——老人牙关紧咬,药怎么喂进去?罗医生急中生智,从灶台上拿起一把铝质调羹,屏住呼吸,轻轻撬开一丝齿缝,又取来一支光滑的竹筷,小心翼翼地从缝隙中探向喉咙,再用调羹舀起温热的药汁,顺着筷子缓缓往食道里渗。那药汁像带着生命的暖流,一滴、两滴,慢慢浸润着干涸的生命河床。
时间仿佛在老屋中凝固了。从当日下午2时喂下第一口药,到第二天凌晨2时,整整十二个小时的守望里,家人守在床边,听着陶罐里剩余药汁冷却的滴答声,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突然,床上的人动了动,接着,那双紧闭了十八天的眼睛,竟缓缓睁开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徐能兴挣扎着坐起身,喉咙里发出沙哑的声音:"我...我想喝口稀饭。"
三天后,罗医生拎着药包再去看望他。刚迈进老屋门槛,那位饱经沧桑的老兵便挣扎着从床上下来,不顾家人搀扶,对着罗医生"咚"地一声叩首。"使不得,使不得啊!"罗医生连忙俯身扶起他,可老人执拗地按住他的手,眼里闪着泪光:"您救了我的命,这一拜,您受得起!"那一刻,罗医生望着老人鬓角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心中百感交集,他忽然想起当年一百多岁的道家师父传授给他的祖师爷专门为清朝乾隆皇帝量身打造的中华道家皇室养生术,罗医生便站在徐能兴老人身边,运用剑指在他身体上段及头上轻轻点开了好几处能量“按钮”并一字一句,每一招一式传授着该秘法,并嘱咐他每日清晨练习半个时辰。
从此,莲花村的田埂上,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天刚蒙蒙亮,徐能兴便会准时站在院子里,跟着记忆中的招式舒展四肢,吸气时像吸进了清晨的露珠,呼气时似吐出了积攒的浊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小病不断的身体竟渐渐硬朗起来,他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后来竟能扛着锄头在田里干上大半天,年轻人想追都追不上。他依旧像年轻时那样,种着几分薄田,侍弄着院角的蔬菜,自己洗衣做饭,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灶台上的粥香,混着院子里的菜香,成了老屋最温暖的气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7年5月,初夏的阳光洒满莲花村,106岁的徐能兴老人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无疾而终。弥留之际,他还拉着孙辈的手,念叨着当年在岳麓山打鬼子的事,也说着若不是罗建国医生的高超医技他绝不可能活到现在。
从抗战烽火中的热血青年,到被西医判为"不治"的垂危病人,再到颐养天年的百岁寿星,徐能兴的生命轨迹,是一个民族坚韧不屈的缩影,更藏着中医文化穿越时空的神奇与温度。八十年前,他为家国扛枪冲锋;八十年后,我们追忆他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山河破碎里的抗争,更是为了传颂这份跨越生死的医者仁心——当西医的极限遇上中医的智慧,当冰冷的诊断遇上滚烫的坚守,便绽放出生命最动人的光彩。这光彩,照亮了过去的烽火岁月,也温暖着未来的漫漫长路,让我们在回望中懂得:每一个为民族挺身而出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被永远铭记。
罗建国,男,1953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中共党员,全国名老中医。国家高级养生保健师,高级易学文化研究者,现任红墙御医传承人,中华名人库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首席国医导师,中华道家养生功法传承人,罗氏中医生态疗法创立人,尼日利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健康顾问,智利驻华大使馆中医文化交流使者。
在1995年第三届中国科技之星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同年12月被载入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
在2019年首届当代国学全球论坛上被聘为副主席并评为"当代国学文化名人全球百强"。
2019年12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9年度国学名家与行业精英颁奖大会上被授予"国学传承中医名师"称号。
在2020年中国西湖人文地理学术论坛任副主席。
在2021年第五届中华易经金罗盘奖世界华人评选活动中被授予"资深易医专家"。
2022年8月被中华名人库评审委员会授予“最美名中医”称号。
因对国家中医中药领域的突出贡献在2022年12月荣获杏林圣手华医贡献奖章。
2022年度被载入中医药杰出人物典籍。并于同年度入驻名人百科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
2024年十月被中华名人库委员会聘任为副主席
2025年3月被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聘为首席国医导师。
2025年5月被全国中医文化研究会,全国卫生人才网授予全国名老中医。
2025年6月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栏目聘为养生保健导师。
2025年6月被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网,中国卫生健康人才评审委员会,全国星级荣誉奖项评审管理中心评为中医药杰出贡献人物代表,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25 年 5 月 20 日第二届国际中医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北京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6 月 27 日在智利大使馆顺利举行。
此次活动以中医文化为纽带,聚焦中医文化传播,涵盖学术研讨,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深化国际间中医文化交流,推动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全国名老中医、中华道家皇室养生术传承人、红墙御医传承人、罗氏中医生态疗法创立人罗建国先生受邀出席活动,并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得到国际友人及领导、嘉宾们的一致好评。
在交流环节,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医理论、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会中,罗建国先生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医疗特色与从医心得,还应大使馆外交官的邀请为其脉诊,脉诊结果的精准度获得对方连声称赞,让国际友人切实感受到我国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重要的颁证仪式上,巴巴加纳・瓦基勒大使亲自为他颁发荣誉证书,特聘其为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 “健康顾问”;智利大使馆也为其颁发 “中医文化交流使者” 证书。相关人员还与他一同合影留念。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我国中医医疗工作的充分认可与尊重。
如今,罗建国老师仍深耕于中医临床一线,同时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凝练的学术思想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当代中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与理论借鉴。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罗建国老师心中,“人生七十才是新的开始”。他常笑言自己“今年才两岁”,这份童心与谦逊背后,是他再次立下的志向——以空杯心态向所有内行虚心求教,从纯粹的初心出发,持续精进自身医术与能量。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始终牵挂着将毕生所学薪火相传,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将自身本领与能量传授给国内外的有缘弟子,只为让他们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将祖国国粹中医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发扬光大,最终惠及全球,造福全人类。
发布于:湖北省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